【腾讯云】ElasticSearch新用户特惠,快速实现日志分析、应用搜索,首购低至4折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我们中国的古建筑竟然要依靠美国人来保护,他们甚至比我们更加重视,这是多么辛酸的一件事情。”

2003年6月,当中国传统的徽派古建筑荫余堂在美国博物馆中对外开放时,中国的历史保护专家感慨万分。

这座来自皖南水乡的古宅,经过1:1的搬迁和复刻,迎来了惊艳亮相。

美国学者白铃安花了3万美元,从这座宅子的主人黄家后人手中将之彻底买断,并且一手主导了古宅搬迁和重建展览的工作。

当位于美国博物馆中的古建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时,黄家后人买卖祖宅一事也引发了较多的争议。

这座价值连城的古建筑,为何会仅仅以3万美元的价格被售出?这起事件,又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深刻的思考?

古宅亮相,镇馆之宝

2003年6月,皮博迪博物馆在美国的塞勒姆市公开展览了一座占地面积极大的古建筑,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美国本地的游客来到博物馆中,见到建筑的真貌时,纷纷为这恢弘大气的派头而惊叹不已。

在本土之上,他们从未见过如此惊艳的建筑。

它是一座房子,但又不仅仅是一座房子,在此时此刻承载了200多年的悠悠岁月,又成了连接中美两国的文化桥梁。

站在建筑的正对面,映入眼帘的是一扇古色古香、沉稳厚重的大门,而大门上方的牌匾,又似乎正在诉说着某种遥远的往事。

轻轻推开大门,跨过门槛,走进院中,看到的是极具中国古典气质的宅院内部结构。

没错,这座古建筑的发源地正是中国,是中国的皖南水乡。

它是一座十分典型的徽派建筑,不管是跑马楼的设计还是轴对称的布局结构,在我国明清时期的江南一带都非常常见。

建筑内部,不同的房间和功能分区有着走廊连接,相互贯通,就像一片顺畅的网络,让人感觉一目了然的同时,又给人目不暇接的惊艳感受。

四周的水井、清池、亭台楼榭,凡是古建筑中常见的景观,此处都应有尽有。

置身于其中,人们仿佛真的来到了中国,在另一个空间里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不仅仅是美国人,全世界各地的研究学者和慕名前来的游客,都在这座名为荫余堂的建筑面前流连忘返。

而这座建筑搬迁背后的故事,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

此事,还得从1996年说起。

这一年,一位名叫白铃安的美国学者来到中国旅游,专门走到安徽,四处参观走访古建筑,并拍下了不少精美的照片。

她的身份非常特殊,不仅仅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的学者,还是美国皮博迪博物馆的艺术部主任。

她正在策划一个以中国建筑为主题的艺术展览,但始终未得其中的门道,所以想亲自来到中国,挖掘其文化内涵。

当真正用双眼接触过各式各样的古建筑时,她才发现,自己从前在书本和各种资料上阅读的有关中国建筑的文献,内容实在是太过有限。

任何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都没有办法反映一座中国古建筑十分之一的魅力。

只有沉浸式的参观,才能产生最真实的感受。

她在此处待得几乎忘了时间,白天的每一分钟都被拍摄所填满,晚上的每一分钟又都被白天的所见所闻填满。

而在此次工作行程中,白铃安还有了一个巨大的意外收获。

在她游历至休宁县黄村时,此处一户姓黄的人家正在商量着如何处理自家祖宅。

这祖宅名叫荫余堂,修建于清朝年间,承载着黄家几代祖先的心血,一代代传承到他们的手中。

原本这祖宅是黄家人的安身立命之所,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大家都朝着东南沿海的方向跑,想去更大的城市,寻找更多的经济机会,因此祖宅便渐渐空置下来。

留守在祖宅中的人越来越少,到最后年轻人几乎全都走掉了,只剩老人守着祖先的记忆。

当老一辈的人全部离世之后,祖宅便成为了让他们十分为难的存在。

等城镇化的浪潮席卷到黄村时,这座建筑或许会被全部推掉。

可这样一来,他们的家族历史将会严重受损,唯一一座见证过家族变迁的建筑也会荡然无存。

他们舍不得自己的根,也舍不得这样好的房子最终变为断壁残垣。

但他们又能怎么办?继续留着这样一座庞大的空置的祖宅,每年花费巨额的维护费用,却没有办法使之产生任何经济效益。

当时政府也没有专门的古建筑保护项目,只靠自己的力量,他们根本守不好荫余堂。

为了这件事,黄家的后人们个个都焦头烂额,大家专程从四面八方赶回祖屋,聚在一起商议大事。

就在大家热火朝天的讨论之时,白铃安走进了荫余堂。

她在中国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算得上是一位语言通,很快就明白了他们正在争论什么。

她想,这样优质的古建筑在原主人手中或许会变成累赘,但如果在她的手中,一定会焕发出新的文化价值。

所以她提出:

“你们如果有意售卖祖宅的话,我可以出钱买下来。我来自美国,我想把这座建筑搬到我们的博物馆当中,让世界看到中国建筑的魅力。”

如果这笔买卖能够达成,黄家后人将获得3万美元的收益。

这笔钱放到现在来看或许不多,但在1996年,对于他们而言却是不菲的收入。

当然,如果要把这笔钱和荫余堂的真实价值作比较,那当然是不够看的。

可是拒绝了这笔钱,拒绝这次交易,黄家后人也没有更好的对祖宅的处理方式。

与其让它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消失,不如顺水推舟,给它一个走出国门的机会。

呕心沥血,完美复刻

就这样,在保留祖宅记忆的主要考虑之下,黄家后人答应了白铃安的请求,将荫余堂卖给了一个美国人。

白铃安喜出望外,她赶紧飞回美国,一方面向博物馆提交了自己的项目计划,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寻找投资集团,为项目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不管是荫余堂原址的拆迁,还是结构单位的保留,又或者是运输和重建,都需要高昂的费用。

所有执行过程,白铃安全力负责。

至于展馆的选址问题,博物馆另外安排人进行调研,最终确定了塞勒姆市。

1997年,搬迁项目正式动工。

荫余堂开始拆除的那一天,黄家后人们站在大门前,心里十分酸楚。

其实但凡有一点余地,他们也不愿意看到祖宅被拆掉。

虽然搬到美国荫余堂还能重现,但那毕竟不是真正的荫余堂了。

他们抹着眼泪,看着故土的荫余堂一点点消失在地面上。

而此时的白铃安精神高度集中,跑遍了荫余堂的每一个角落,忙前忙后。

每一处结构拆除之前,她都一定会拍摄许多照片,用来作为在美国重建时的参考。

师傅们在拆除至关重要的零部件时,她也反复叮嘱,让大家轻拿轻放,尽量不要损坏任何部件。

从开始动工到拆除结束,白铃安全程跟进,对每一处结构都做到了了然于胸。

而后,她亲自安排搬运工作,用了19个大型集装箱,把零部件全部运到了美国塞勒姆市。

重建工作,也正式提上了日程。

她拿出自己拍摄的所有照片,这些资料精细到了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窗沿,每一点花纹。

来自中美两国的建筑设计专家,都全力投入到了此次工程当中。

大家的工作细致到了什么地步呢?亭台水榭的朝向出现了一点点偏差,他们都会全部推翻重来,力求做到百分百精准。

在团队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2003年工程即将竣工。

最后一次攻坚,此时也才正式开始。

复刻荫余堂现在已经成形,团队专家需要做的,就是用第三方视角检查它和原有荫余堂是否还存在误差。

一直等到同年6月,荫余堂才终于开放,震惊世界。

把中国的古建筑搬到美国,这还是第一次,白铃安的尝试堪称空前,效果也的确很好。

荫余堂,也成为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些对黄家后人批判的声音。

有人说:

“我们不谈文化价值,就谈经济价值,这座古建筑现在每天都可以为美国博物馆创收,效益相当夸张。可宅子原本的主人就这样以3万美元的价格贱卖,实在让人费解。”

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的思考,也逐渐成为了社会上的热点话题。

保护历史,传承记忆

在很多人看来,传承历史和开发资源似乎是完全矛盾的两个立场,但其实并不尽然。

在保护的历史上开发,在传承的历史上创新,这才应该成为我们的文化发展旋律。

对于这一点,同样位于安徽的泾县查济村就做得很好。

在这座村庄中,几乎90%以上的建筑都起源于明清,在百年的岁月变迁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吴金生老先生,结合全国各地的古建筑保护案例,不断思考家乡的建筑保护方式。

他联系了众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古建筑群保护协会,始终致力于研讨如何让古建筑在新时代下焕发更多价值。

他们对文化村落做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将古建筑全部发展为了旅游景点,通过沉浸式打卡和古今对比呈现的方式,为当地增加财政收入。

这笔钱最后又会被用于反哺,使得相关团队在文化保护方面拥有更多可为的空间。

如今,来到村庄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吴老先生表示,在村庄创收的同时,他看到更多的年轻人对中国建筑文化感兴趣,这让他极为欣慰。

此外,利用网络新技术传播和传承古建筑,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方法。

位于中国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就实现了次元壁的完美突破,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尽览美景。

2022年年底,相关工作单位完成了对莫高窟289个洞窟的数字化影像采集工作。

这些影像资料最后会通过3D以及VR等技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数字化的呈现。

新时代的高新技术不仅可以让古建筑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还能带着它们走出国门,让中国文化焕发出更大的影响力。

传统文化伟大复兴,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古建筑保护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应当成为持续不断的重点议题。

结语

现在想想,中国的徽派建筑荫余堂被搬到美国博物馆中展览,的确令人可惜和痛心。

但结合当时的背景,黄家人也是无可奈何,幸而如今我们吸取了教训,正行走于文化保护的路上。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内容分享:
【腾讯云】9.9元体验2万分钟实时音视频通话,支持1对1或多人音视频通话,单房可支持300人同时在线,10万人同时观看;全平台互通高品质通话
Top